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栏目:公益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2 11:17 来源:网络  &阅读量:10413  会员投稿

八月酷暑,贵州正安县芙蓉江镇的烤烟房里,19岁的徐娅正和父亲一起挂烟叶。汗珠顺着额头滑落,她却笑得眼睛弯弯。

今年的高考中,徐娅凭借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水利专业录取,是这个山村家庭培养出的第一个大学生。即将走出大山的她,也成为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首批资助的自强学子之一。

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由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个人出资,是俞浩基金会启动的首个重点公益项目,首批为100名像徐娅一样的自强学子提供大学的启动资金。

空闲下来的暑假,徐娅没有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到处旅行,而是帮父亲打理家中赖以为生的烟田。指尖触到温热的烟叶,她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妈妈采茶的清晨——那时的汗水里,藏着的是对大山的依恋;而此刻的汗水里,多了份对未来的期待,也悄悄埋下一丝对家人的牵挂。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徐娅帮爸爸一起收晾晒好的烟叶)

山坳里的童年:泥泞小路与茶山晨曦

童年的记忆裹着茶香。天蒙蒙亮时,山雾还没散,徐娅就跟着妈妈和姐姐们上山采茶。

“采茶要像小鸡啄米,快准轻。” 母亲粗糙的手掌抚过茶芽,这句话被山风吹进心里,成了最早的“人生课堂”。

小时候的徐娅,即使在茶山上晒得皮肤黝黑,也不觉得累,反而觉得茶叶尖上的露珠、山间掠过的飞鸟,都是自然给她的礼物。

劳作是山里人的日常,徐家的女儿们也像茶树一样,在勤劳的滋养下默默生长。

晚间的大山只有银河作伴,没读过书的妈妈会坐在院坝边,给她讲月亮里吴刚砍桂树的故事。小小的她仰着头,把无尽的想象投向星空——山外的世界,是不是也像星星一样遥远又明亮?

没有玩具的岁月里,她还蹲在院坝观察小鸡跟母鸡觅食,看母鸡把小米啄碎了喂雏鸡,情不自禁学着踱步,黄泥地上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。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徐娅背着背篓和父母上山采摘烟叶)

这份对自然的好奇与观察力,让她学什么都透着股机灵劲儿。

村小在山的另外一边,从读一年级开始,每天六点,母亲准时煮好土豆,爸爸背着布包陪她走山路。蜿蜒的小路要穿过一片小森林,晨露打湿裤脚。从三年级开始,徐娅便自己背着书包走这段路,草鞋踩过溪沟,裤腿湿透半截,到教室时水迹已快被体温烘干。

即使次次考第一,徐娅和小学的同学们也更像是玩伴——他们一起在课间爬树摘野果,在放学路上分享烤土豆,在土墙黑板上比赛写生字。

那时的她还不懂“考大学”意味着什么,只知道读书能让她认识更多字,能把妈妈讲的神话故事写下来。而父母常说的“走出大山看看”,像一颗种子,悄悄落在了心里。

县城突围:从英语零基础到三好学生

十二岁那年,一张县城中学的传单改变了她的山路读书轨迹。

姐姐们都已离开大山,村里没了同龄伙伴,父母咬咬牙,哪怕多交学费也要送她去镇上寄宿:“那里安全,能专心读书。”

初入县城,英语课如天书般横亘眼前。从没接触过英语的她从 ABC 开始追赶,买来三色笔记本,清晨五点蹲在宿舍走廊背单词,深夜借着路灯整理语法。她对着镜子模仿老师的口型,把每个音标都刻进肌肉记忆。

三个月后,她第一次用英语完整回答提问时,全班响起的掌声,比任何奖状都更炽热。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从初中开始,徐娅离家到了县城读书)

高中班主任记得这个文静却执着的女孩:“老师,这道题还有更优解吗?”她举着习题册,眼里闪着光。当同学们为月考焦虑时,她已总结出“错题本分类法”,将数学压轴题按题型拆解。

只能在节假日见到家人的日子里,她把思念都化作了笔尖的力量。这份执着让她逐步赶超,“三好学生”的奖状贴满土墙时,不善言辞的父亲总是向她露出憨厚的笑容。

师者如灯:高三迷雾里的引路微光

进入高三,学习的紧张像浓雾般将她淹没。她太清楚这场考试的分量——这是大山孩子命运转折的分水岭,不是不想赢,而是输不起。

瓶颈期里,成绩从全校前五十跌至百名开外,她躲在操场角落掉眼泪,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劳。班主任没有说教,只是拉着她在操场散步:“你看这山路,哪有一直向上的?拐个弯、歇口气,再往上走,风景更清楚。”

老师帮她重新拆解试卷,找出薄弱的知识点,“别慌,你底子好,只是压力太大了。” 班主任的话像山涧的清泉,慢慢平息了她的焦虑。她开始调整节奏,每天早起背古诗文,睡前复盘当天的学习。

学校的后面有一片缓坡,徐娅一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和同学们去散步,那天傍晚,她们在山顶大喊“高考加油”,声音撞碎在云层里。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读书是徐娅不多的休闲方式之一)

做完卷子后,她会读读《平凡的世界》,孙少平对精神富足的追求,书里那句“只要春天不死,生命就不死,就会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”,成了她低谷时的光。

努力终有回报,当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跨越山海寄到山坳里,徐娅知道,自己终于可以去看更大的世界了。

公益馈赠:苏州研学里的世界新维度

8月12日,徐娅和另外8名正安学子从遵义来到苏州,参加追觅公益举办的俞浩梦想奖学金Open Day活动。

三天前,她还在贵州山间背烤烟,此刻却站在拙政园的曲桥上,指尖触摸着明代文人精心堆叠的太湖石。“原来美可以有这么多形态。” 她在研学日记里写道,笔尖划过纸面时,仿佛还带着茶山晨露的湿润。

在智能工厂,人形机器人的灵活转身、机器狗的灵敏互动让她睁大眼睛。智能电机产线的精密运转、AI 原理课程的生动讲解,让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“中国智造”的脉搏——原来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做这么多事,原来科技真的能改变劳作的模样。这些体验像一扇窗,让她看到了大山之外的另一种可能。

如今,她已规划好大学生活:除了深耕水利专业,还要加入辩论社团锻炼思维,报名艺术社团培养审美,结实志同道合的好友。

谈到水利专业,徐娅眼里闪着光:“它和民生、土地息息相关,就像家乡的茶山需要雨水,农田需要灌溉,水利是给大地‘解渴’的学问。” 她想起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的躬耕,轻声说:“我也想在水利一线坚守,未来想去雅江工程,为更多人修渠引水。”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徐娅作学子代表参加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开放日并发言)

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,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给我的,不仅是学费,更是走回大山的底气。”

她望着台下的伙伴们,认真地说:“走出大山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。我们贵州有山有水,有勤劳的人,我们需要的不是所有人都离开,而是把外面的智慧带回来。让科技改变家乡的路,改变烤烟和茶山。我会在大学里学好专业,走出去,是为了更好地回来。”

爱的传递:用知识连接山野与远方

行囊里,母亲塞的正安白茶散发着清香。这是她准备带给武汉室友的礼物,也是她传递善意的起点。她还计划把苏州研学所见的智能工厂、人形机器人,编成趣味教案,回乡时讲给更多同学听。

从乌蒙山到长江畔:“俞浩梦想奖学金”助力女孩追逐大学水利梦想

(图:徐娅和爸爸妈妈)

站在人生的分水岭,她身后是乌蒙山连绵的曲线,眼前是长江畔知识的浩渺。那个曾经模仿鸡妈妈走路的小女孩,如今已长成能坚定追寻梦想的模样。

“愿以四年光阴为笔,将长江的波、山野的泉,绘成一幅连接城乡的蓝图。” 这是她对土地最深情的诺言——用水利知识滋养家乡的田,用科技见闻点亮山坳的光,让走出大山的路,最终成为反哺大山的桥。

这是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注脚,也是泥土里长出的最动人的希望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0

猜你喜欢

最新内容

ad

热点内容